中国航空博物馆

(2010-07-19 09:25:33)

2004年5月,我和CQ、axe骑自行车去“参观”著名的非典医院。沿着满是泥浆的立汤路骑到小汤山,再由八达岭高速辅路骑回来,吃了一整天汽车尾气。在顺沙路上与大货车搏斗之时,我不经意看到路边有块牌子,上写“航空博物馆”几个大字。彼时对这个博物馆毫无了解,只有默记在心,想着以后哪天有空再来转转好了。哪知这一等就是6年。这期间我去过一次北航里的北京航空馆,看到了我最喜欢的海鹞式垂直起降战斗机。但直到去了“地大物博”的中国航空博物馆才发现,北京航空馆真像个地摊……

中国航空博物馆主要由露天展区、洞库展厅和综合展馆三部分组成。偌大的露天陈列区里停放着百余架飞机,可免费参观;洞库和综合展馆则需购买门票进入。

中国航空博物馆 从台湾起义的F-5F教练机

从大门一进去是历史名机展区,毛主席坐过的伊尔-14就停放于此。但它并非是最惹眼,一架涂有“中正”二字的F-5F教练机才是。1981年国民党空军少校黄植诚投奔大陆时开的正是这架F-5F。话说当时国军往大陆叛逃,共军往台湾叛逃,不知道湾湾那边的博物馆是不是也有涂着红星的歼-5、歼-6。

中国航空博物馆 退役的歼5、歼6型战斗机

中国最初的防空体系沿用苏联模式,以地面雷达引导短程战斗机分批拦截。中国国土面积广大,因此就需要很多的地面雷达站和战斗机。歼-5和歼-6的总产量近6000架,这是主要原因。如今,这两种老式战机已经完全退出现役,能拆的就拆,剩下的就只好当展品。全国各地大大小小的旅游景点,凡是有战斗机陈列的,仔细一看,肯定逃不出这两种型号。航空博物馆的洞库旁边,歼-5、歼-6更是像受阅部队似的整整齐齐码了一大排,场面蔚为壮观!

中国航空博物馆 抗美援朝中的功勋战机

抗美援朝时期,歼-5是中国空军的主力。刚刚学会开飞机的志愿军飞行员,凭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猛劲,竟然和美国空军的王牌飞行员打了个平手。这架飞机上涂装的9颗红星代表着它击落过9架美军战机。当然,论单挑的能力,中美空军完全不能跟二战时期的德国空军叫板。德军的王牌飞行员动辄就是击落一、两百架敌机的狠角色。德军的击落标志不是五角星不是骷髅头,而是简简单单的一条竖线,从机尾画起,恐怕也是为了节约空间吧,不然整架飞机就得画满击落标志了!

中国航空博物馆 中国第一架预警机空警1号

地面雷达站受地形制约太厉害,尤其对于我们这种山地国家。所以中国空军很早便开始自主研制预警机,比美国仅仅晚了9年。这在当时也算是高精尖技术。中国第一架预警机,空警1号,是由图-4轰炸机改装而来。从1969年底开始研制到1970年8月试飞,仅用了不到一年时间。可悲的是,虽然我们的工人师傅可以用扳手加大锤造出一架预警机,但无论如何也研制不出一台靠谱的机载雷达。所以空警1号最终也没能量产服役,等到空警-2000出来,已经是30年以后了。

中国航空博物馆 轰6轰炸机打开的炸弹仓

空警1号旁边停着一架轰-6,弹仓大开供游客参观,这倒真是难得一见的风景。轰-6虽然已经服役40年了,却一直没有替代型号出来,所以这位爷爷辈的轰炸机仍然是我国空军的主力机型,每年春天黄河凌汛的时候都能见到它不辞辛劳扔弹炸冰的身影。

中国航空博物馆 外号飞豹的歼轰7

综合展馆里的机型比较新,代表着我国空军的最新成果。首先是外号叫“飞豹”的歼轰-7战斗轰炸机,对地火力支援的主力,相当于美军大名鼎鼎的A-10攻击机。“和平使命-2009”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里坠毁的那架飞机便是歼轰-7,至于坠毁原因直到现在也不为常人所知。

中国航空博物馆 最新型的歼11战斗机

我一直觉得歼-10造型土气,看着傻头傻脑的,直到歼-11才有了与国际接轨的流线形外观,哪知仔细一看简介,歼-11原来就是俄罗斯的苏-27改了个名,难怪这么眼熟呢。多亏了有俄罗斯这么个有技术却没钱的老大哥,我们才能在买到苏-27整机的同时,也买到的苏-27的生产线。经过沈阳飞机制造公司5年的努力,仿制苏-27的工作终于获得了成功。中国总算拥有了自己制造的,能与F-15相抗衡的第三代战斗机了。

看到这里,美美长出一口气,嘟囔到:“咱们国家走到现在也真是不容易,换个政府也不一定做得更好。”瞧瞧,一个美分党转眼间变成了五毛党,这完完全全是博物馆的功劳啊!